内审与内控的区别怎样_内控与内审关系怎样
来源:普金网
作者:普金网小编
2017-09-07 08:47:53
浏览量:1
内审与内控虽然听起来只是一字之差,但二者存在着几个区别。内审与内控目标不同、手段不同、关注点不同、对象不同。
内审与内控的区别如下:
1、目标不同。内部控制是建立相互制约的管理关系,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内部审计是对各种业务进行评价,是否合规。
2、手段不同。内部控制手段主要有环境控制、风险评估、活动控制、信息与沟通、监控等;内部审计主要手段是查证、函证、抽样、座谈、调查等。
3、关注点不同。内部控制的关注点是管理流程、制度和岗位约束、制度的有效性、关键岗位等;内部审计的关注点是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异常财务现象,财务规范性等。
4、对象不同。内部控制的对象是整个企业的各个环节;内部审计是相关环节和财务相关信息。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区别,简单的说,内部控制就是企业对风险管理策略的执行。企业在根据战略目标对实现战略目标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企业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制定出风险管理策略,将这些风险管理策略落实的工作就是内部控制的工作。也就是说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它的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对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潜在风险进行管理的各种方法、措施和程序。
我国的内部控制研究是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对于企业来说,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组成,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评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和评价,并针对相关的控制弱点提出改进意见。可以说,企业的所有活动都在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范围之内,既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检查,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相关的内部控制发表意见。根据内部审计师协会建立的内部审计职业守则的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该:
1、对企业的财务和经营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进行检查,并对相关的信息进行鉴别、计量、分类和报告;
2、检查所建立的系统来确保遵从相关的政策、计划、程序、法律法规等,这些方面都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报告产生重要的影响;
3、检查所建立的保护资产安全完整的内部控制;
4、检查相关的经营活动或项目,确保其结果与设立的目标相一致,并确保这些经营活动或项目按照计划得到执行。
至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一般认为,公司治理包括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所谓内部公司治理或称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监控机制,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等组成的用来约束和管理经营者的行为的控制制度。
其主要治理机制有:董事会选举规则及程序、代理人之争、外部董事、报酬激励机制、董事会与经理层权利的分派与划分等。所谓外部公司治理或称外部监控机制,是通过竞争的外部市场(如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兼并市场等)和管理体制对企业管理行为实施约束的控制制度。而内部控制,按照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1992年的定义,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建立并维持恰当的内部控制是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公司治理是由所有者、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一定的制衡关系,是用来约束和管理经营者的行为的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及经理阶层为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公司治理解决的是股东、董事会、经理及监事会之间的权责利划分的制度安排问题,更多的是法律层面的问题。
而内部控制则是管理当局(董事会及经理阶层)建立的内部管理制度,是管理当局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报告产生过程的控制,属于内部管理层面的问题。内部控制解决的是管理当局与其下属之间的管理控制关系,其目标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防止发生舞弊行为。
换言之,内部控制是在公司治理解决了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之间的权责利划分之后,作为经营者的董事会和经理为了保证受托责任的顺利履行,而做出的主要面向次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控制。内部控制并不能够约束最高管理当局本身。
内控与内审关系怎样
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企业在面临日渐激烈的竞争中,若要继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企业自身内部控制的建设。内部审计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价,进而渗透到业务审计、管理审计各个领域,把握企业的整个管理活动。
认清关系有助于了解本质,学术界和实践界都公认:内审是内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还有更多值得探讨的关系。
(一)是历史发展阶段的伴生产物
内控因管理加强而产生,随着管理发展与时俱进,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是组织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经过鉴证的信息和依据更可靠,内控实施情况需要通过内部检查以纠正并完善,发展到一定阶段,有必要有专业机构审查内控合法性、有效性、适当性,就分立了内控内审。健全的内控不能没有内审,内审可以促进内控良性循环发展,直到适当和有效。
(二)两者有共同使命
两者最终都是为组织服务,内控规范全员全过程,旨在实现总体目标。内审评价组织运作、管控、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完善治理、增加价值,促进组织实现最终目标。不重视内控的组织不会重视内审,不重视内审的组织必然不会有健全的内控,都会影响目标实现。
(三)是兼容与相对独立的关系
内控包括内部监督,内部监督包括内审,内审是内部监督控制特殊形式的控制。内控内审尽管是内控的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但是独立于其他内控,是其他内控体系有效性的确认者,也是再控制,与其他监督合并称为“大监督”。
(四)是相互渗透、融合一体的混合关系
内控内审既是系统审计,也是过程审计,还是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内审渗透在内控之中,密不可分。
内审自身也需要内控,内审质量控制是内控与内审融合为一体的典型。广义还包括内审管理、内审程序方法等一系列标准,属于内控范畴,是内控组成部分,也是内审的组成部分,是共同执行的控制,便于审计沟通交流,及反控制。内审制度既是内审的行动指南,也是被审计对象的共同遵守的章程,还是其他内部监督的被控制,是内控体系的一部分。
(五)是前提与对象关系
内控的建立和完善是审计抽样技术的前提条件,建立在调查、了解、研究已有的内控情况后评价,在评价法纪性、有效性基础上的抽样测试能够减少工作量,提升审计效率效果的同时,还可以确保审计质量。没有内控,开展内控内审就没有意义。内审以内控为审计对象,不开展内控内审,即使是某一极小专项的内审,也是不完整的内审。
(六)是内控先存在的先后关系
内控定义虽然是审计者先提出,但是内控实际上早就存在。明确先后关系才能更加清醒认识本质,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是内控先变化,内审跟着变化,是与时俱进的内在需求,但是审计思想没有变。审计主张抓住内控主线,实质上是疱丁解牛,根本原因是内控是管理框架的必要内容,如果不认清实质,就会被内控牵着牛鼻子,很多内审人员不知道如何开展内审就是未认清本质,即使模仿也不到位。
(七)是辅助促进、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
内审依赖内控以保证实现控制目标,没有相对健全的内控,可能信息失真,可能管理责任不明,不仅会加重内审工作量,还会加大审计风险,内审就很难有所作为,改善内控就受限。内控为内审提供良好基础,内审能够顺利开展才会有实效的内审成果,才会促进内控良性发展。内控影响内审方法,最糟糕的内控可能管理混乱,不仅导致无法表示审计,甚至等于没有开展审计,内审更难画龙点睛。
内审能够发现内控缺陷和漏洞,揭示潜在风险从而制定风险应对措施,促进改善内控。良好的内控可以不需要内部监督重复,但是没有内审的内控,很难保证良好的内控。最糟糕的内审发现不了内控缺陷,不仅浪费自身资源,也浪费所配合的资源,健全的内控也能够促进内审提升质量。
上述内容具体介绍了内审和内控的区别,以及内控与内审的关系。内部审计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价,进而渗透到业务审计、管理审计各个领域,把握企业的整个管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