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有哪些
来源:普金网
作者:普金网小编
2017-07-24 10:03:46
浏览量:1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有哪些?我国上市公司常用的一些盈余管理手段有以下三种,接下来分别具体介绍这三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筹资,当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时。《公司法》对企业有严格的规定,如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为达到目的,企业便采用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合规合法地"骗"得上市资格。同时,经过盈余粉饰的报表还有助于企业获得较高的股票定价。再如上市公司准备配股的时候。
中国证监会的有关文件规定,公司"最近三年内净资产收益率每年都必须在10%以上,属于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的公司可略低于9%"。为了达到配股及格线,上司公司便会积极利用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以达到配股的目的。
我国上市公司常用的三种盈余管理手段
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主要是利用关联方交易,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和可选择性,利用债务重组,盈余管理的手段、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常用的手段有以下几种:
1、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会计准则中定义“关联方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关联方”是界定关联交易的关键。《企业会计准则》是从控制和重大影响的角度来界定关联方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企业往往隐瞒或漏报关联交易,但只要找出了企业所有的关联方关系,关联交易就比较容易发现了。关联交易形式主要有资产重组、资金融通、租赁和购销四类。
关联交易最为常见的形式就是关联购销,很多上市公司本身并没有完整的产供销全流程,原材料供应和市场销售很多还依赖于集团公司或大股东,这样上市公司就可以利用转移定价来进行盈余管理。当上市公司当年的业绩很好时可以利用转移定价把利润转移到集团公司或大股东,当上市公司需要借助关联交易来使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更加好看时,也可以利用转移定价进行盈余操纵。
除了关联购销之外,关联公司之间还可以利用关联公司之间的资产重组、经营租赁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比起一般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关联公司之间的资产重组具有重组速度快,易于包装,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2、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和可选择性进行盈余管理
利用会计准则关于收入、费用的确认规定来将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提前或延后,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会计准则虽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有着较为明确的规定,但是在会计实践中还是有些地方被不少企业利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明确规定收入的确认应同时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在以上五个条件中只有第三、第五个条件是明确并可以量化的,其它三个条件都难以量化,甚至可以说是模糊不清。一般情况下,只要开具了销售发票、结转了销售成本就可以确认收入了,不少企业就是利用这点来提前确认收入,把并没有真正实现销售的产品开具销售发票、结转销售成本,把下一年度的收益提前确认。而与之相反的则是企业也可以利用延缓开发票等手段推迟确认收入、成本,可以使下一年度的收益呈现平滑上升趋势。
此外,对成本费用的盈余管理也有提前确认和延迟确认二种方法,提前确认成本费用的方法主要包括预提费用、提取资产减值准备、调整会计估计以增加当期的折旧和摊销,而延迟确认成本费用的方法主要有延长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变更存货的计价方法、费用资本化等。
总之,对于收入和费用的盈余管理行为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利润低的年份增加收入、减少成本费用,在利润较高的年份减少收入、增加成本费用,以达到各年度的盈利水平保持相对平滑。或者在当年发生严重亏损并且无法挽回的情况下进行“洗大澡”,干脆一亏到底,为下一年度的反弹做准备。
3、利用地方政府的各种补助进行盈余管理
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有一个常见的项目就是政府的各项补助和补贴收入。补助和补贴本是政府对企业的发展给予一定的支持或扶持,是政府的财政手段。由于目前各地都在争取上市指标,上级政府又以上市公司的数量作为对其考核的指标之一,但尽管如此,上市的难度依然较大,而当上市公司因盈利指标数据不能达到监管的要求而被ST或面临终止上市的情况时,地方政府为了保住“壳资源”往往会“出手相救”。如直接或间接的给企业各种财政补贴、奖励、贴息等优惠政策,以改善上市公司的报告期盈利水平。
以上介绍的就是我国上市公司常用的三种盈余管理手段。希望能帮助大家在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理解上有所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