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税收优化
来源:普金网
作者:普金网小编
2016-12-13 09:10:08
浏览量:128
怎样做好税收优化?本文为您从税收环境方面谈做好税收优化的工作,例如影响税收环境的主要因素、优化税收环境的具体建议。
怎样做好税收优化
经济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环境休戚相关,而税收环境是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各类市场主体能否公平竞争,并最终影响着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作为我们税务部门来说,如何站在促进经济发展的高度,挖掘、整合、优化税收环境,促进经济、税收协调发展,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影响税收环境的主要因素
税收环境包括公民和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当前的社会经济状况、政府及各部门对税收的重视程度和配合情况、税负及当前税法执行情况等。税收环境还受国家大政方针和国民素质制约。近年来,我们国税机关不断规范执法行为,整顿税收秩序,加强税收征管,优化纳税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税收环境。但是,影响和制约税收环境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税收法制因素
近年来,税务机关在公、检、法等部门的配合下,严厉打击涉税不法行为,维护了税法的尊严。但是,随着税收地位的提高、税收作用的加强以及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力度的加大,偷、逃、骗税等涉税违法行为也日益突出,手段越来越隐蔽,造成国家税款大量流失,严重破坏了公平、有序的税收环境。同时,作为执法主体的税务干部的知识层次、业务技能、执法水平参差不齐,在执法过程中还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个别税务干部自律意识不强,人情意识、关系意识等非政策因素影响了执法的严肃性。
(二)税收信用因素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税收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法治,也需要信用。目前,从政府角度看,虽然税收用之于民愈加透明规范,但是与纳税人的期望和要求相比,税收支出透明度仍显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纳税人依法纳税的积极性和自豪感;从税务角度看,个别税务人员对税收政策执行不及时到位,有的甚至凭人情关系自由裁量,造成管理不公、执法不公、税负不公,给纳税人产生了不公平、不诚信的印象;从纳税人角度看,一些纳税人对守法经营、诚信纳税认识不足,用假票、做假帐、虚假申报以及恶意拖欠、逃避缴纳税款、走逃失踪等行为还时有发生,不仅损害了国家利益,而且使纳税人的形象受到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三)纳税服务因素
纳税服务是税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融洽征纳关系、优化税收环境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们国税机关积极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和办税效率,纳税人的遵从度和满意率不断提升,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少数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对纳税人态度生、冷、硬,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的现象。二是服务效率不高,出于强化管理、明确责任的需要,办税程序繁多,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岗位之间审批环节多、手续繁琐,给纳税人带来不便。有的税务人员办事拖沓、不负责任、贻误工作。三是服务形式和手段有待丰富,一方面,信息化服务手段的应用仍显滞后,网上办税服务步伐需要加快和进一步拓宽。另一方面,目前的纳税服务多数是着眼于满足纳税人的共性需求,针对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特点的纳税人的分类服务、个性化服务还有待强化。
二、优化税收环境的具体建议
税收环境的优化包括地位平等的独立主体、统一开放的市场机制、健全的法规体系、合理规范的税收秩序、强有力的经济杠杆、协调发展的宏观管理。
(一)构建严明的税收法制环境,促进依法纳税,保证公平竞争。
我们国税机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强化税源管理为基础,以服务纳税人为宗旨,强化法治制约,优化法治环境,规避税收风险,落实依法治税。一是规范执法行为,强化监督机制。开展“阳光执法”,公开执法主体、执法程序、执法权限、执法内容和执法形式。同时加强执法监督,开展执法检查,切实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和税收执法过错追究制,把执法过错降到最低,确保执法行为规范。二是加大执法力度。要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检查,严厉打击税收违法活动,有的放矢地在税收秩序较为混乱的行业和税收征管相对薄弱的区域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尤其是要集中力量查处涉税违法犯罪案件,特别是影响恶劣、危害严重的大案要案,遏制重大涉税违法犯罪活动的蔓延。三是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不仅要严肃查处涉税违法举报案件,还要予以曝光,努力为纳税人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二)建设社会化的税收信用环境,促进诚信征税,引导诚信纳税。
信用环境是在法治与德治的社会基础上才能产生的。税收信用环境的建设离不开社会信用环境的支撑与保障。一是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首先,应致力于建立信用的规则和进行信用的实践,建立一个取信于民的政府。此外,应致力于推进信用的社会化,加大宣传与教育力度,表彰诚信、惩戒失信,在全社会营造“以诚信为荣、以失信为耻”的舆论氛围。二是加强税务机关自身的诚信建设。税务机关在强化对税务干部的知识层次、业务技能、执法水平进行培训的同时,要实切实行政务公开、加强为纳税人服务的力度、加强执法监督、严格推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着重加强检查监督,在纳税人及社会各界中树立税务机关“诚信执法、依法征税”的良好形象。三是完善纳税信用评价机制。首先是对纳税信用实行分类管理。对纳税人无不良信用评定记录的,在发票领购、纳税申报、减少税收检查、涉税事项审批等方面实行优先服务,否则,税务机关可将这些纳税人列入重点监控对象,加大稽查和监督力度,在涉税方面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其次是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有不良纳税信用记录者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贷款、社会公共福利、行政许可等方面的限制,让失信的纳税人承受不守信用付出的巨大代价。
(三)建设便民高效的纳税服务环境,扶持企业发展,培植壮大税源。
要以提高税法遵从度和方便纳税人及时足额纳税为目标,加强和改进纳税服务工作,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一是加大税法宣传力度。首先要加强税收政策、办税程序的宣传培训,使纳税人明确权利、纳税义务,掌握如何履行纳税义务。其次要加强税收职能作用(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税收在为各级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财力保障、调节经济和调节收入分配,税收在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强依法诚信纳税的荣誉感和自觉性。二是建立健全包括政策咨询、申报纳税、法律救济等内容的纳税服务体系,完善限时服务、首问负责、全程服务等,努力提高纳税服务质量。尤其要加快网上办税服务步伐,完善网上办税服务功能,方便纳税人办税,提高办税效率。三是依法服务,落实税收政策。纳税服务必须坚持税收法治原则,税务机关在依法执行税收政策的前提下,以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和方便纳税人及时履行纳税义务为目标进行纳税服务,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使纳税人依法、及时、足额地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于税收成本优化
税收成本优化是指通过对影响税收成本的要素进行改革、完善,使实际的税收成本无限地迫近理想的税收成本,最终实现提高税收效率、减少税收征管效率损失目标的过程。
税收成本优化的措施
1、强化依法治税
依法治税是指所有税收分配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和国家有关税收的法律法规进行,税务机关要依法行使国家赋予的征税权利,纳税人要依法履行其应尽的纳税义务。税收法制化是整个税收运行的基础,如果税收法制建设滞后,将会造成许多涉税问题的处理无法可依,无法保证执法的需要,降低税务机关依法执政水平,增加税收征收成本。要真正做到依法治税,必须构建依法治税的外部环境:一方面,要加强税收执法的内外监督。当前我国征税成本偏高的原因之一就是税收执法行为不规范,从而人为地提高了征税费用。因此,应加强税收执法的内外监督管理,内部监督是要求税务机关内部完善监督机制,如税收执法责任制等;外部监督则是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调动人大、政协、司法部门及广大纳税人的监督积极性。最终,内外监督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税收执法工作的规范化进程。另一方面,还应加大税法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税收法制环境。
2、强化税收成本意识
在我国长期的税制建设和税收管理工作中,“无本治税”观念并未彻底改变,尤其是税务部门对税收成本的忽视和误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税收成本优化的进程,思想意识上的落后直接导致税收成本管理工作上的滞后。因此,强化税收成本意识、树立税收成本观念,迫在眉睫。强化税收成本意识的具体措施如下。
(1)对税收成本的认识要全面化,对税收运行的整个过程要全面考虑对税收成本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征税成本环节,纳税成本和税收社会成本都应是我们考虑的方面。另外要形成对税收成本的关注和重视,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税收收入的增加。如果收入的增长要以沉重的税收成本作为代价,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的。
(2)在税收工作中,引入“成本否定”的观念具体操作思想:在采取一项措施时,如果税收成本超过一定限度,就应当考虑取舍;设立税务机构时,如果设立成本占收入的比重较高,就可以考虑撤销;在人员配备上,如果增加人员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就可以考虑减少人员的配置。
3、简化税制,优化税制结构
简化和完善现行税制,优化税制结构,建立一个简明、稳定、便于征管的税制模式,是降低税收成本的根本途径。简明的税制使纳税人易于理解和掌握,可方便纳税人进行纳税,也可减少纳税成本,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具体措施如下:
①逐步构建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体系;
②推进增值税改革进程;
③完善税收征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