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动因是什么
来源:普金网
作者:普金网小编
2017-07-31 08:46:56
浏览量:1
盈余管理动因是什么?盈余管理的动因有终极动因以及中介动因,中介动因也可称为具体动因。下文对盈余管理的这两种动因进行具体分析。
盈余管理动因是什么
“动因”也就是指动机、原因。
盈余管理的动因有终极动因和中介动因。企业盈余管理的终极动因是获取私人利益。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他们都想使各自的获益最大化。为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委托方(股东)通常采用管理报酬契约来促使管理者尽最大努力工作。理论上,以企业增值作为经理报酬的标准最为合适,但由于企业市场价值的不可观察性等多种因素,实务中采用会计报告收益作为经理报酬的标准,管理报酬契约成为了会计报告收益的一个正值的线性函数,并产生了分红计划假设。分红计划假设是指经理人员有可能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将报告收益从未来期间转至当期。分红计划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它尽量使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活动向股东的目标靠拢,管理报酬契约使经理成为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者,在增加企业价值的同时增加自身利益,这就产生了效率性,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另一方面,它又使管理者更具有谋求任期内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机会主义动机。例如净利润低于奖金方案的下限或者高于其上限,管理者会进行利润平滑。当净利润在奖金方案的上限和下限之间时,管理者就会有增加报告利润的动机。
中介动因又称具体动因,是企业管理者在采用盈余管理谋求私人利益的过程中有意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因。对管理者而言,盈余管理的一般中介动因是追求企业发展。中介动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1)资本市场动因。
如蒋义宏教授对部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案例研究后发现,上市公司财务包装的利益动机主要有三点:在发行市盈率受到限制时为提高发行价格、为获得配股资格(即筹资动因)、为避免连续3年亏损公司股票被摘牌。研究表明,我国的配股公司存在明显的10%现象,即在ROEIO%这一临界点和损益临界点左右时盈余管理的动机最强烈。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年度明显地非正常调减盈余;而在扭亏为盈的年度,又明显地存在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其目的就是要避免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处罚。
(2)税收动因。
齐莫尔曼证明了财富转移最直接的方式是税收制度。所以对于盈余管理,所得税可能是一个最明显的动因。从有效资本市场的角度可以预期,现金节约造成的影响比起采用后进先出法而形成较低报告收益的影响来说要大得多。所以,当物价上涨时,将先进先出法转换为后进先出法会对股票价格起到良好的影响作用。
(3)政治成本动因。
政府是企业的一个利益相关集团,他们会通过制定包括会计准则在内的管制性规章来将社会财富控制权转移到政府手中(曼瑟尔、奥尔森,1995)。故政治成本动机又称管制动机,其理论依据是政治成本假设。政治成本假设是指企业的政治成本越大,其经理人员就越可能选择将报告收益从当期递延至以后各期的会计程序。企业规模越大,则面临的政治成本越大,管理者越有可能调整当期报告盈余(一般是调减当期报告盈余)。规模偏小的企业则为了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一般会调增当期报告盈余。
(4)债务契约动因。
债务契约动因的理论依据是债务契约假设。如果企业的财务状况越有可能违反债务契约,管理者就越有可能调增当期报告收益,以减少违约风险。如果是长期债务合约,企业管理者通常会将各期收益均衡化,以平衡偿债能力,从而减少违约的可能性。
盈余管理能产生哪些正面作用呢?
会计信息的披露是企业经理人员向外部传递内部信息的工具之一。相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公司经理层拥有更多的有关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内部信息,对于有利的内部信息,公司经理层愿意传递给股东,这时他们会主动采取盈余管理行为,调整盈余,以向股东传递有用的价值信号,使会计盈余信息更能反映公司的市场价值。
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股东与经理层之间的契约总是具有不完全性和刚性。有效契约理论认为企业经理层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可以灵活面对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刚性。降低契约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
概括来说,盈余管理的动因主要就是为了达到个人/企业所需的一种利益。对管理者而言,采取盈余管理的动因就是为了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