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核算的程序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来源:普金网
作者:普金小编
2017-05-26 14:02:04
浏览量:32
成本核算的程序步骤
从生产费用发生开始,到算出完工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止的整个成本计算的步骤。成本核算程序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生产费用支出的审核。对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支出,应根据国家、上级主管部门和该企业的有关制度、规定进行严格审核,以便对不符合制度和规定的费用,以及各种浪费,损失等加以制止或追究经济责任。
2.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开设产品成本明细账。企业的生产类型不同,对成本管理的要求不同,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也就有所不同,应根据企业生产类型的特点和对成本管理的要求,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并根据确定的成本计算对象开设产品成本明细账。
3.进行要素费用的分配。对发生的各项要素费用进行汇总,编制各种要素费用分配表,按其用途分配计入有关的生产成本明细账。对能确认某一成本计算对象耗用的直接计入费用,如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应直接记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账户及其有关的产品成本明细账;对于不能确认某一费用,则应按其发生的地噗或用途进行归集分配,分别记入“制造费用”、“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和“废品损失”等综合费用账户。
4.进行综合费用的分配。对记入“制造费用”、“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和“废品损失”等账户的综合费用,月终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并记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以及有关的产品成本明细账。
5.进行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的划分。通过要素费用和综合费用的分配,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的分配,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均已归集在“生产成本- -基本生产成本”账户及有关的产品本明细账中。在没有在产品的情况下,产品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生产费用即为完工产品总成本;在有在产品的情况下,就需将产品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生产费用按一定的划分方法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划分,从而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6.计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在品种法、分批法下,产品成本明细账中计算出的完工产品成本即为产品的总成本;分步法下,则需根据各生产步骤成本明细账进行顺序逐步结转或平行汇总,才能计算出产品的总成本。以产品的总成本除以产品的数量,就可以计算出产品的单位成本。
成本核算的方法
1.设立材料明细帐,按主材,辅材分类
2.确定工时单耗(可以是计划工时,也可是实际工时)3.按生产计划(或作业单)投料4.汇总直接费用,(动力费,制造费,直接人工费),并按工时分摊费用。
5.按完工产品品种数量结转完工成本(在产品材料核算可以分步投料或全额投料或约当比例,生产周期短的在产品可以不分摊费用,待完工时时在分摊费用)6.期初在产+本期投产-本期完工=本期在产(生产成本借方余额)。
4.【业财融合如何进行财税管控】
对于软件企业来说,其财务管理的风格是和软件的风格密切相关的,但也存在比较大的冲突,因为财务管理对规则的遵守与软件开发运维的灵活性,是有着天然矛盾的。企业利用业财融合的思维尝试去有效化解这种矛盾,并促进两者的一体化,相互支持,共同增值。
财务管理的职能
与课本上财务管理职能略有不同的是,财务管理职能不仅要准确、及时、客观的了解企业的情况,更要起到监督的作用,并且是协调财务与销售的纽带,总的来说财务管理对企业的经营“没有决策权,只有建议权、知情权、参谋权和特定授权情况下的特定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一定范围内的否决权”。
比如在企业融资与投资决策中,财务部门需要发挥决策参谋作用,必须认识到财务部门与生产和销售部门同样重要,也能为企业创造财富,通过财务员工的专业价值体现,让企业从上到下形成共识。财务管理体系是实现战略有效工具,而战略决定财务管理目标。
在任何行业里财务会计和内控都是财务管理基础,基础没有打好,管理会计就无法开展或者起不到应有作用,无法做到业财融合。要做到业财融合,我认为财务人员需要具备两方面的知识:财务工具与模型、业务及业务管理。对于财务人员来说,财务工具和模型往往比较熟悉,但是业务及业务管理知识往往是短板,不了解业务部门的需求,业财融合就往往无从下手,这是很多人的短板,而且无法短期内速成。
制造企业与软件企业在内控管理上区别
内控循环是财务人员比较熟悉了解业务工具,包括营销和销售循环、存货管理循环、资本性采购循环、人事及薪金循环、采购和付款循环等五大业务循环,贯穿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制造企业与软件企业在五大业务循环上存在很大差距。
软件企业与制造企业会计核算的区别主要是在收入和成本的确认上。在营销和销售循环上,制造企业收入的确认,是以是否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为确认收入的主要特点,强调的是所有权转移。软件企业劳务收入的确认是按完工百分比,作为软件销售收入的确认条件,强调的是使用权转移及确认,这样就容易操纵收入。
制造企业存货确认必须是有实物形态,存在进销存管理;成本与费用之间区别较为明细,成本核算相对较为客观;成本与收入关系比较明显;存货价值,容易计量(初次计量、二次计量);往往是标准产品。而软件企业的存货一般无实物形态,往往不存在进销存管理;成本与费用区别不明显(研发资本化问题);成本与收入匹配关系不如实物强;存货价值需特别关注;项目化运作,个性化强。
在采购和付款循环中,制造企业往往都是大规模采购,而软件企业除集成业务外,一般较少涉及。制造企业与软件企业在人事及薪金循环和资本性采购循环上,则无明显差别。
与一般制造业相比,软件企业享受国家财政支持多,税收优惠更多,但需要关注优惠税率、享受优惠的条件、申请税收优惠的流程,一定要掌握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以及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这就要求负责人吃透政策精神。
软件企业的税收优惠
软件企业享受增值税税收优惠的业务有两种,一种是软件开发业务,免征增值税;软件产品销售,增值税实际税负率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要享受增值税优惠,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必须配合才能完成。软件企业税率决定于合同,需要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销售过程中知识产权归属是决定税率关键,必须在合同中注明。而财务人员需要在税务部门和科技部门备案,包括软件著作权证书、合同。发票的开具尤为重要,发票要素要符合优惠要求,例如免税的开发业务只能开0税率发票,退税的软件销售业务中产品名称必须与著作权一致。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否则三年内不能享受优惠。
软件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主要有五种,包括新办软件企业“两免三减半”所得税优惠、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所得税优惠、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技术转让收入免税、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需要关注的是,软件企业满足新办软件企业“两免三减半”所得税优惠条件中,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企业销售(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金额占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这一指标与财务相关,需要财务人员特别关注。
软件企业在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中,需要技术部门和财务部门互相协调,规划好“研发项目表、知识产权表、高新技术产品汇总表、成果转化汇总表”,然后再规划财务管理,逻辑关系不能冲突,否则技术部门推到重来,会影响财务规划。
管理会计的关注点
软件企业管理会计,主要包括报价、成本费用管理、风险管理、资金管理、预算以及经营分析等方面。软件企业费用主要是人员及相关费用,人员利用率、效率和工作质量对成本费用有关键性影响,因此财务部门需要重点监控项目人均产出和人员利用率。软件企业费用管理需注意劳务成本不完整性,即某项目实际发生劳务成本往往比实际成本要低,那是因为项目实际成本往往未考虑人员无项目时闲置费用,该部分费用直接进入当期损益,在做决策时需考虑该费用。
软件企业与制造企业不同,对项目成本预测和控制要求往往比较高,因此软件企业一般会设立运营部,负责项目预算编制、跟踪等,以跟踪进度、成本、协助报价和提供会计核算所需要的信息等,需要财务部门协助工作。
软件企业看似固定资产很少,以人员的智力付出为主,直觉上认为财务管理比较简单,岂不知这样是最难的,需要财务人员有大量的专业判断知识,才能够平衡好各方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