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评估存在什么问题
来源:普金网
作者:普金小编
2016-09-22 09:19:13
浏览量:179
出口退税评估存在什么问题?目前,出口退税评估主要存在五大问题,包括职责定位不清、信息渠道不畅、指标体系不严等问题。
出口退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5]43号)要求,对出口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出口货物退(免)税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并据此作出定性、定量判断和采取进一步管理措施的行为。
近年来,国家为支持外贸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不断简化出口退税手续,加快退税进度,并从2008年下半年起连续7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此举对扩大出口、增加就业产生了积极作用,但随着退税规模的扩大,骗税风险也得到进一步聚集。从2006年河北枣强骗税案,到轰动全国的CPU骗税案,骗税违法犯罪现象屡有发生,且手段更隐蔽、方式更复杂、管理难度更大,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活动的任务十分艰巨。
出口退税评估作为新形势下退税管理的新任务,是强化退税管理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它在加强出口退税监控、维护正常经营秩序方面无疑将承担更多作用,有利于实现出口退税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大对骗取出口退税违法行为的防范和打击力度。2007年年初,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出口货物退(免)税评估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07)4号,以下简称《通知》,就推动出口退税评估工作进行了规范和指导,并对基层税务机关开展这项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通知》下发后,各地根据总局要求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出口退税评估工作,对于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强化出口退税管理提高税源监控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也积累了宝贵经验。但这项工作刚刚起步,面对严峻的骗税违法犯罪形势,尚未形成切实有效的防范机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一)职责定位不清,需要明确。出口退税评估是出口退税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普遍把其定位为管理与服务范畴,是一种非现场的纳税检查。国内对出口退税评估的内涵、作用认识不足。一些地方由出口退税管理员开展评估,“重审核、轻管理”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地方简单地将退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等同,与加强管理脱钩:还有一些地方征退税衔接不畅,出口退税评估没有与企业的日常评估、其他税种评估很好地结合,造成一户企业多人评估、多次评估,纳税人负担很重,抵触情绪强烈,评估效果不佳。
(二)信息渠道不畅,需要拓宽。在新加坡,税务机关拥有功能强大的评税情报库,它可以向社会各界调取纳税人的相关资料、数据进入计算机系统。而我国出口退税评估信息资料来源主要局限于纳税人登记信息,申报纳税、退税数据资料,财务会计报表及日常管理获取的生产经营情况等。税务部门与外部信息交流不通畅,内部信息共享不及时,再加上纳税人虚报、少报信息资料,造成信息采集范围偏小,退税评估数据库信息匮乏。
(三)指标体系不严,需要完善。由于起步较晚、经验不足,预警评估指标体系在各地仍处于试运行阶段。实际工作中暴露出指标体系设计不严密、预警参数可比性差等问题,测算出的异常企业户数不是过多、就是过少,与出口企业的真实情况不符,难以有效发现申报疑点。评估分析的智能化水平低,缺乏统一完整的退税评估管理系统。各地自行开发的评估管理系统独成体系,不能实现全国联网,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出口退税管理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四)社会支持不够,需要协调。出口退税监管涉及海关、外汇管理、税务、外经贸、检验检疫等十几个职能部门,各部门自成一体,出口企业发生异常情形得不到实时告知,国家层面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建立稳定、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税务机关处于出口退税管理的末端环节,退税评估得不到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监控范围有限、税收成本高昂、查处时间滞后,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很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部门之间的隔阂打时间差骗取出口退税。
(五)人才配备不齐,需要保障。在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税务机关将重点力量放在税务审计上,税务审计人员约占税务机关人员一半以上。我国出口退税条线人少事多矛盾异常突出。2010年,全国专职从事出口退税工作共4370人,接受出口企业退(免)税申报9987.11亿元。税务干部一人多岗,被繁重的翻看凭证、报表核对拖累,无暇提高综合素质和评估能力,使评估工作流于形式,项目不深入、不全面,补税金额小、发现问题少、成效不显著。